找到相关内容528篇,用时4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中斯佛教关系

    大爱道八敬得戒,五百释女以爱道为和上)重为受戒;时求那跋摩以为西国尼年腊未足,又十人不满,只好令宋语,另托竺难提更请外国尼来凑满十数。嗣后元嘉十年(433)舶主竺难提又载狮子国尼铁萨罗等十一人来宋...那时中斯两国间早已通商往来。法显在斯旅居二年,曾亲往岛上有名的无畏山寺、佛牙寺、支提(山)寺、摩诃毗诃罗(大寺) 等处参,并见到非常隆重的佛牙供养法会盛况和摩诃毗诃罗一位阿罗汉入灭火化的情形,还...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292343895.html
  • 忍辱多力——人间佛教经证

    忍、是很高的菩萨道。如寒山大师说:「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佛遣教经》说:「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所以,我们要想为未来的佛教、未来的众生担当重任,就要忍耐。你能把忍的功夫做到多大,将来的事业就能成就多大。...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72145046.html
  • 认识佛陀教育

    戒经里面讲,“不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可是,因为儒道之后再进入大乘,比小乘之后再进入大乘还要好,所以,中国在唐朝中叶之后,就放弃小乘的修学,着重在儒道里奠定大乘根基。   中国学术的基本...文章来源:佛陀教育杂志  一般社会大众对佛教产生误会,这是很普遍的现象,我年轻的时候也认为佛教是迷信、消极、不切实际的。一直到跟方东美先生哲学才知道,佛教经典是世界上最高、最圆满、最究竟的哲学,...

    净空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82345203.html
  • 浅谈“如理作意”与“法次法向”

    事。这时进入“法次法向”就得心应手,顺势而为。法次法向其实就是八正道。八正道又可分世间八正道和出世间八正道,其分野在于是否“依远离、依远欲、依于灭、向于舍”。  如理作意是习见无常、苦、无我,正见...而想反击回去,但若能在当下以“见苦作意”,看到对方正为贪嗔痴烦恼所煎熬,此时内心所生起的唯有同情和包容,不忍再苦上加苦,于是回来守护自心,不随境转。这就是“见苦生悲”的作意,即由“正见”顺势导入的“...

    林武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70850309.html
  • 浅议“人间佛教”的成就次第——以印顺导师思想为中心

    这里为我们揭示了问求道的次第:佛须做人。虚大师更曾明言:   “建设由人而菩萨而佛的人生佛教。” (3)   印顺法师上承太虚大师“人生佛教&rdquo...人间佛教”最显著的特质:佛不离做人的修行观念,与出世须入世的成就次第。   同时,印顺法师凭借“人间佛教”信念的支撑,展开了对中国传统佛教的强烈批判。他引太虚...

    释法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03150789.html
  • 人性与道德

    一切众生拔济疾苦,救苦救难,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   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是佛教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佛教要求以人为本,佛要做人。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要成佛必须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假如佛以后仍然自私自利,不守五戒、十善,不懂礼貌,不知廉耻,贪婪、嗔恨、愚痴、骄傲、嫉妒,连作一般的好人的思想道德标准都达不到,也就谈不上是一个佛人了,因为佛有圆满的...

    能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01351991.html
  • 轻松佛法:认识佛陀教育

    里面讲,“不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可是,因为儒道之后再进入大乘,比小乘之后再进入大乘还要好,所以,中国在唐朝中叶之后,就放弃小乘的修学,着重在儒道里奠定大乘根基。   中国学术的基本... 一般社会大众对佛教产生误会,这是很普遍的现象,我年轻的时候也认为佛教是迷信、消极、不切实际的。一直到跟方东美先生哲学才知道,佛教经典是世界上最高、最圆满、最究竟的哲学,修学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净空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40253386.html
  • 著名译经僧竺法护、鸠摩罗什和真谛

    赞般若经》是大品  《般若经》译本之一。  鸠摩罗什(344—413),祖籍印度,生于龟兹(今新疆库车),自幼出家,曾随母长期游历中亚西域诸国,小乘,后学大乘,尤精般若大乘中观学说。前秦建元二十年(...经典最有影响,《摄大乘论》是南朝摄论学派的主要依据。竺道生的包括恶人在内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学说  南北朝时期,佛学研究蔚然成风,僧之外,帝王和士大夫也进行研究,或编述著作,或聚众讲说。在这种形势下,...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23755023.html
  • 龙树菩萨的大乘佛学思想略论

    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誉为第二释迦的龙树,出生在南印度毗连婆国。为近世多数学者所公认的生卒年代,大致推定在公元150年至250年之间,龙树外道,通达医方隐身之术,后入佛教学习小乘再转大乘,精通当时一切...”,“心依於体”,对哲学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等基本问题,作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解答。不过他们都有一个共通的缺点,就是多着“有见”。“有见”就是他们不能辩证地看待问题,对宇宙间的事物,作一概实有的形而上地...

    清远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225355350.html
  • 龙树的大乘佛学思想略论

    龙树的大乘佛学思想略论   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誉为第二释迦的龙树,出生在南印度毗连婆国。为近世多数学者所公认的生卒年代,大致推定在公元150年至250年之间,龙树外道,通达医方隐身之术,后入佛教...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等基本问题,作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解答。不过他们都有一个共通的缺点,就是多着“有见”。“有见”就是他们不能辩证地看待问题,对宇宙间的事物,作一概实有的形而上地理解,这样就和佛陀所讲的“缘起...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561155519.html